“不要去問消費者想要或需要什么,因為消費者自己也不知道。”——3M公司在“思想”上刻意與消費者保持距離;“我們已經派出7000多名技術人員到35個國家的職場與消費者一起工作,找出他們的問題在哪里。”——3M公司在“行動”上始終與消費者“粘”在一起。
如此“兩面派”的做法,令3M公司贏得“創新斗士”的“渾名”。追其過往,3M公司起步于美國的明尼蘇達州,發家自礦務事業。在隨后的百年發展中,3M公司如何將“創新”血液引流至企業管理中?又如何將產品線從老舊的礦務業延展至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如今面對踟躅不前的全球經濟發展態勢,它又將如何扮演創新斗士的角色?
46個核心技術平臺
“你是我的客人,跑都跑不掉。”剛落座,余俊雄的“玩笑”透出3M公司的創新真諦,“3M要的是超越客戶的期望,僅僅滿足客戶的需要已經過時。”
可是如何才能超越客戶的期望?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化學周期表中的元素組成,據余俊雄介紹,在3M公司有一幅類似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圖表—— 46個核心技術平臺,“幾萬種產品發明都可以通過技術平臺上的46種技術自由組合而來,形成無窮無盡的變化”,因此跨領域、跨部門的合作在3M隨處可見。
“一個企業的活力是由人帶來的,領導班子要敢于嘗新、破除傳統的勇氣。”卸下了制度枷鎖的3M,“粘住”了優秀員工,“孵化”了太多創新故事。魔術拖把、無痕掛鉤、報事貼、屏幕增亮膜、汽車貼膜或大樓隔熱膜,高速公路指示牌的反光標識、甚至每天盯上數小時的計算機以及隨身攜帶的iPhone等智能型手機上使用的屏幕光學增光片……只要五官所及的地方都“充斥”著3M的產品。
資料顯示,全球有一半的人口每天直接或間接使用著出自3M公司超過69000種產品。2011年3M公司300億美元的銷售額中,有35%是來自過去四年新開發的產品。而這一比例在中國市場更高,達到了近40%。
“更值得一提的是,3M在中國的人才保有率高達 94%。”余俊雄自稱也是堅持留守的其中之一,“令我死心踏地留下來的原因,不僅僅是看著團隊成長的成就感,更多的是看到很多年輕的一輩,從基層做起,如今獨當一面,這也是我最‘爽’的地方。”
15%-20%的營收增長率
令余俊雄“暗爽”的還有公司業績增長的速度。雖然全球經濟疲軟、歐債危機肆虐,不少在中國的跨國公司已回流,且中國制造業成本優勢逐漸減弱的現象,據余俊雄透露,“3M中國上半年增速雖然是比過去幾年稍稍放緩,但還是有令人鼓舞的增長。5年增長目標仍然不變——每年保持15%-20%的營收增長率。”
“在房地產調控嚴厲、股市行情堪憂的背景下,消費者信心的確會受到影響。”但在余俊雄看來,經濟并非那么糟糕,企業領導不要太過相信耳朵和感覺,要用眼睛去看數據,數字不會說謊。余俊雄強調,“雖然全球經濟趨寒,中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其增量仍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企業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當下,3M公司已經將光伏業開辟成下一個創新“戰場”。2011年4月,3M公司在安徽合肥投資建設光伏材料和新能源產品生產設施,這是3M公司在國內的第11家工廠,投資額為10億元。
光伏產業波動很大,又有美國“雙反”陰霾籠罩,但這在余俊雄看來倒是一個機會,“產業波動越大,機會越大。只有大公司才能挺過這樣的‘寒冬’,再見陽光。”余俊雄解釋稱,“一方面,有日本的潛在需求支撐。目前,日本企業已經迅速從“3·12”日本大地震中恢復過來;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將是我國的重要發展方向。目前,光伏發電的成本仍比用原油、天然氣高一些,倘若稅收、電價等成本降低,屆時發展前景將無可限量。”
毫無“創意”的賑災行動
當然了,創新“斗士”也不是每件事都追求“創新”,其在中國的賑災行為與其他企業一樣,出錢出力,“毫無新意”。在余俊雄的堅持下,3M曾經在“非典”時期,從全球調撥50萬只醫用級N95口罩,捐贈給疫情嚴重地區。當汶川受災的消息傳出后,余俊雄也是在第一時間,聯絡3M香港辦事處,緊急調運12萬只N95醫用級口罩,同時指示上海漕河涇工廠加班加點生產13萬只高效防塵口罩,用于賑災工作。
而在“98年特大洪災”發生時,3M在中國的第一件產業大事剛剛上演。“生產銅纜電話線接續產品。自此奠定了3M的市場地位。”回憶起此事,余俊雄不無感慨,“1998年特大洪災,3M的銅纜交接箱泡在路邊的積水里,而電話卻照常暢通。3M的電纜交接箱產品采用3M獨創的U型接口,不需要剝線,具有良好的絕緣性能和防潮性能,其內部還有防潮樹脂,從而保證電氣性能長期溫度,此外,其外部有防塵防雨蓋,可減少故障率和維護量。”
做過銷售,有著在市場第一線戰斗的經驗的余俊雄深諳市場需求,總能讓3M在中國始終走在時代前沿。實踐證明,3M進入中國的首筆投資是正確的——通信產品。同年,3M在中國免費派送交通反光標志,首次引起公眾對交通安全的關注。之后,3M不斷地把美國市場成熟的產品帶入中國,包括各種工業材料保溫棉、反光布等,與中國傳統產業并肩成長的同時還共同創造著中國在全球市場的經濟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