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內外手機廠商早已在智能手機領域拼殺趨于白熱化的時候,金立手機在上個月才高調宣布要進入該領域,并且與運營商進行渠道合作。作為一家市場占有率高達12%并擁有5萬家終端銷售網點的手機品牌,外界普遍認為金立這次可謂姍姍來遲。不過,在金立集團董事長劉立榮看來,推智能手機不過是順其自然的市場行為,金立此時進入仍然未晚。
談自身 進軍智能機市場為時不晚
據賽諾最新數據,金立在國內手機市場的份額排名第七,落后于三星、諾基亞兩個洋品牌和“中華酷聯”(中興、華為、聯想、酷派)這四大國內品牌。事實上要論進入手機市場之早和在功能機市場的地位,金立在國內品牌中絕對位居前列,正是智能機市場的快速興起,讓“中華酷聯”四大品牌后來居上,奠定了目前在國內品牌中的領軍地位。
對于金立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的暫時落后,劉立榮并沒有太過在意。在他看來,“這就是市場競爭,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腿,一波一波交替上升,這是很正常的。”
“不能說現在是進入智能手機市場最好的時機,但仍然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劉立榮認為現在進入智能手機市場并不算晚,市場的較量才剛剛開始。“我不覺得金立從功能機領域進軍智能機領域像外界說的是一種戰略轉型,這只是市場趨勢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自然而然的改變,就像當年的彩屏手機取代黑白屏手機。以前我們沒有合適的產品、客戶關系和人才隊伍,經過這些年的建立,現在這些都有了,所以我們就進來了。”
對于競爭對手年出貨量已達幾千萬的規模,金立一進入市場就必須要加快追趕的腳步。劉立榮介紹,今年金立的出貨量目標是3600萬部,其中智能手機超過1500萬部,而未來,劉立榮的期望是出貨量過億。“我們今年投入使用的生產線是按照8000萬部的產能設計的,這比任何口頭上的目標都能說明問題。”
談行業 國產品牌集體潰敗不會重演
2000年前后,國產的手機品牌曾經經歷過一個“黃金期”,夏新、波導、科健、熊貓……當年這些品牌的影響力一點也不遜色于今天的“中華酷聯”,不過到了2003年之后,這些品牌遭遇了集體潰敗。這一幕似乎與今天的國內手機市場有幾分相似,同樣是諸強混戰,同樣是各方力量競相角逐,只不過加入戰團的除了手機廠商,還有很多家電企業,而如今,和手機廠商同場競技的變成了互聯網企業。
“我們這些品牌都是看著前人的教訓發展起來的,那一批品牌的失敗讓我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2002年創建金立的劉立榮,正好是國產手機品牌兩個高峰期的親歷者。
“當年那些品牌之所以失敗,其中有人的原因,有體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還是技術上的原因。”他認為,當年的國產手機,自身技術不足,零部件、軟硬件上都過度依賴國外廠商,加之缺少人才,所以長期來看,很難真正與國外廠商抗衡。“當年就有人提出,國產品牌去和那些廠商(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競爭,那不是缺心眼嗎?”
不過在經過了近十年后,如今的手機市場格局與以前相比,已是大相徑庭。愛立信退出了,摩托羅拉被收購了,諾基亞也岌岌可危了。再談到如今國產品牌與國際品牌的競爭,劉立榮顯得信心十足。“經過這些年在產業鏈的學習與積累、人才的培養,現在的國內廠商與國際廠商在技術上的差距已經很小,不再那么容易就被打敗了。”
談前景 未來智能手機廠商不會超過十家
和絕大多數手機圈里的資深人士一樣,劉立榮也對互聯網企業做手機不以為然。“互聯網企業做手機主要是為了推廣自己的平臺和應用,換句話說他們就沒把手機當成個東西,又怎么會認真投入去做好呢?”劉立榮認為,在手機行業內,最終還是要靠踏踏實實做好產品來說話。
不過對于互聯網企業銷售手機所倚重的電商渠道,劉立榮并不像一些同行那樣嗤之以鼻。在他看來,借助互聯網對手機產品進行營銷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網絡售賣手機對品牌的要求更為嚴格,不是誰都能夠成功的”。劉立榮坦言,金立對于如何利用電商渠道,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
互聯網企業難以長久,那誰才能在市場中笑到最后?對于這個問題,劉立榮的答案是取決于誰能找到正確的經營模式。劉立榮堅信一點,“沒有哪兩個廠商能夠用同一種模式取得成功。別的廠商想復制三星、蘋果的模式不可能成功,同樣別人想拷貝金立的模式也是不可能的。”
“再過五到十年,全球范圍看還能留在智能手機行業的廠商不會超過十家,這其中一定會有中國品牌,而且可能不止一家。”在最后,劉立榮給出了這樣的預言。